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现状
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开始于1987年10月,当时中国银行与德国贴现和贷款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总协议,标志着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正式登陆。1992年2月,中国银行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(FCI ),同时,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与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会员—美国鹰狮保理公司签署了保理协议,正式以保理业务公司的身份进行业务活动,这也使得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逐步驶入了规范化、国际化的良性轨道。此后,交通银行、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推出国际保理业务,我国的国际保理业务开始扩大展开。
目前我国己与国际保理商联合会在美国、德国、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多家会员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协议,在全国各地为客户提供国际保理业务。截止2006年,我国共有12家商业银行加入了国际保理商联合会。概括地说,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推出后,先是经历了缓慢发展的阶段,在2001年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。然而,就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的各方面来看,我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,差距还较大,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纵观我国近十多年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状况,其发展速度是先缓后快。根据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网站公布的资料,1995-1999年我国保理业务营业额一直很低,直到2001年开始走高,尤其是2002年初,南京爱立信“倒戈”事件的发生,加速了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保理业务的开发和应用。
国际保理商联合会网站公布的1995-2005年我国保理业务营业额统计数据分别为0.3, 0.12, 0.15, 0.11, 0.31, 2.12, 12.34, 20.77, 26.4, 42.15, 58.3亿欧元。根据数据绘制近11年来,我国保理业务量增长示意图如下:
从上图中可以得出:除1996年年营业额有所下降并持续低迷至1998年以外,此后七年里呈现逐年增长趋势,而且近几年增长幅度越来越大。2005年比1995年保理业务额增长了193倍,比2004年增长35%,是2001年的4.7倍。
尽管我国国际保理业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,但保理业务总量和国际保理业务量分别仅占世界的比重为0.57%和0.19%,仍旧处于落后状态。
从国际保理业务量占一国进出口总值比重的角度分析,我国2005年全年国际保理业务的营业总额为16.8亿欧元,约合19.87亿美元(按2005年12月31日外汇汇率计算)。同时,我国2005年全年国际贸易总值约为14,221.18亿美元,即国际保理值占到我国进出口总额的0.14%。按此算法,德国国际保理占国际贸易的比重是0.98%,约为我国的7倍;法国0.92%约为我国的6.5倍:英国0.46%约为我国的3.3倍。虽然近年来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,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,与我国外贸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。
转自汪静:《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对策研究》 |